Board logo

标题: [转帖]媚俗时代的独立乐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沧海    时间: 2005-2-22 20:51     标题: [转帖]媚俗时代的独立乐评人

媚俗时代的独立乐评人   热爱新音乐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没读过李皖的《听者有心》、郝舫的《伤花怒放》和颜峻的《北京新声》。   在这个大众媒体与流行文化产业勾结日益密切并且一天天把人们推进愚蠢的时尚“火坑”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些独立乐评人出来矫正视听,辨别钻石和垃圾、深情和矫情、深刻和浅薄,并且死不悔改地坚持自己的批判色彩,人们早就湮没在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塑料垃圾中了。

  他们三位就是独立乐评人中的佼佼者。

  他们反对妥协、反对媚俗、反对媒体的毫无立场。他们给出的决不仅仅是产品说明书式的鉴定,而是他们身体和心灵与音乐深深纠缠后触发的电光火石般的心灵的颤栗。他们为年轻人绘制出了当代音乐的精神地图和谱系。

  值得我们向其致敬的独立乐评人还有王晓峰、孙孟晋、欧宁、张晓舟……  

李皖:让音乐回到音乐

  那天李皖在公共汽车上临窗坐着,好像有一丝风在胳膊上来回走动,他的皮肤上突然起了阵阵寒栗。那是一首歌,一首闪电般将他击中的歌。

  李皖,一个敬业的记者、一个繁忙的报纸副总编、一个好儿子、好丈夫、8岁男孩的温和的父亲,现在更多地以乐评人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他的年轻的同道颜峻这样表扬他:“当你读到李皖的时候你才发现:音乐可以这样听,这个世界竟然如此辽阔。”

  李皖最早大量地听音乐是为了对抗紧张枯燥的记者生活。在那之前,他的所有磁带加起来不过10盒,他的有关音乐的经历也乏善可陈,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不会读谱,但他具有对音乐旋律和色彩的敏感以及良好的记忆力。

对于一个文人气质浓厚、热爱诗歌和小说的人来说,没有时间看书、整日在路上奔波的记者生活几乎是一种窒息。他日渐感觉自己和生活已经断开,慢慢地被抽干。这时,他发现了音乐,音乐成了他随身携带的营养吊瓶。到现在为止,李皖的大部分音乐是在路上用随身听去听的。

  这个边走边听的记者食量惊人,“饕餮,那是一种饕餮!”他说。不到几年,他的磁带、CD加起来超过6000张,这些塑料制品堆满了李皖的整个房间。郝舫说,武汉大学附近一家卖打口带的老板告诉他,淘碟最猛的人武汉有两个,就是他和李皖。

  而李皖的乐评也在悄悄地生长。那是一种全新的植物,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评品种。他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的优美的表达和独到的分析经常让人过目不忘。有一篇评论对他的语言进行了很诗意的描绘:“如织锦般铺洒开来,有一种小提琴歌唱般的风格。”

  他会这样开始对一个北极圈内歌手波音·坡森的评论:“比北方还北的地方是一片高原雪地。下面是白茫茫的雪,上面是黑漆漆的夜,或者是好多天都落不下去的白亮亮的太阳;中间走着渺小的、卑贱的、坚强的人类。”写到蔡琴时他说她“是坐在台灯下回忆浮生的人,音质里有夜中丝绒的质地,词曲里流着三十年代大上海流行乐的鞋,是南宋以来婉约词境向早期都市文化的暗渡”。

以前有过如此优美的乐评吗?好像没有。

  一个从来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的人可以写乐评吗?李皖为此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听者的权利在自己》,他认为,音乐的评价机制应当是多层次的,专业者、业余者、听众等各种身份做出的评价缺少了任何一种都是不完整的。他甚至认为,音乐最好的欣赏不是专业的欣赏,而是业余的欣赏,因为音乐的创造者寄望的是这种声音能够引起听众的感觉和情绪,而不是让人去揣摩乐谱。

  他认为,一个听者要对自己有要求,他首先要知道作为个人,在整个文化评判机制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要对自己始终有怀疑,这样才能慢慢地变得更懂音乐。

  “评论的最高境界是你的评论确实是这个东西,也就是你的评判对象和观察对象跟你所说的东西是符合的,而不是约等于的。如果他们之间是不等于甚至完全对立的,那可能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但不是一篇很好的评论。”

  文字的动人是李皖的长处,但另一方面,却也容易让读者把他的乐评当作散文来欣赏。这也许是李皖目前最想冲破的状态。“我最早也曾经希望把音乐当作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来看世界,但是现在我觉得一定要回归到音乐本身。音乐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要以它本身的样式来看待它。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个望远镜。”

  但是他发现,现在他想达到的境界和媒体的要求往往是矛盾的。“比如给《读书》、《天涯》写稿,他对你的写作有一种定性,他要你写的往往是一种话题式的东西,不仅是对音乐的把握,还得是对社会的把握,也就是我原来走的路线。所以我很喜欢和《作家》合作,因为他们对我没有任何要求,给我的是一个最大的空间,我为他们写了一年,那也是我写得最长的一批稿子,对作品给予了最完整的阐释,至今为止这些阐释是我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这样的合作使我能够把我所描写的真相全部呈现。如果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呈现的话,有些真相就会湮灭了,比如说,如果只是强调作品的社会价值,作品本身就没有了,原始的动机和纯美的感动也就没有了。” 






欢迎光临 薰衣草论坛 (http://121.41.52.248/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